水产医院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9014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推荐]常规鱼类表现出血症状的病因及防治

[复制链接]

121

主题

296

帖子

9375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16

积分
9375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07-9-17 23:12:00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 近年来,随着水产养殖密度的提高,水体环境的恶化,常规养殖鱼类出现出血症状的现象较多,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损失。鱼类表现出血症状的病因很多,有些是感染病毒引起的,有些由细菌引起的,也有因饲料和环境应激因素引起的。养殖户由于不能正确诊断区别,往往造成药不对症、疗效不佳,甚至造成大量死鱼的严重后果。下面对鱼类出血的几种病因介绍如下:   1、病毒性出血病   1.1病原体   由呼吸弧病毒引起的,病毒的个体极小,呈颗粒状,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。   1.2诊断要点   1.2.1发病对象:草鱼、青鱼、麦穗鱼   1.2.2发病条件: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诸省、市,尤以长江中、下游地区为甚,近年来在华北地区也有发生;主要流行于每年的7—9月份,夏秋之交的第二个发病高峰以此病为多;水温20—33℃,最适流行水温为27—30℃,但是当水质恶化、水温变化大、鱼体抵抗力低下、病毒的数量多及毒力强时,在水温低至l2℃及高至34.5℃时也有发病现象;主要危害当年5—20cm的草鱼种、青鱼种,麦穗鱼亦可感染,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。按照病情发展的快慢,草鱼出血病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。急性型发病急,来势猛,死亡严重,发病后的3—5天内便出现大量死亡,多发生于高密度的草鱼密养、单养池;慢性型则病情开始比较缓和,每天死鱼数量不多,死亡高峰不明显,但病程较长,多发生于8月份的稀养大规格鱼种池与成鱼池。   1.2.3症状:本病症状复杂,可在体内外出现一系列症状,其最基本的症状则为有关器官或组织的充血和出血。从外表症状上看,病鱼体色一般暗黑色或微红。较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下透视,可见皮下肌肉充血、出血;病鱼的口腔、上下颌、头顶部、眼眶周围、鳃盖、鳃及鳍条基部充血,有时眼球突出;剥除鱼的皮肤,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、出血,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,这时鳃常呈现“白鳃”;也有鳃瓣呈鲜红色斑块状充血的。从内部病变上看,最常见的肠道充血,全肠或部分肠壁因充血而呈鲜红色,轻者可呈现出血点和肠壁环状出血。但肠壁仍具有韧性,肠内无食物,肠系膜,周围脂肪、鳔、胆囊、肝、脾、肾也有出血点或布满血丝,个别情况,鳔及胆囊呈紫红色,当肌肉出血严重时,肝、脾、肾的颜色常变淡,而呈灰白色,或有局部出血。   实际上,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出现。按其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,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,可同时出现,也可交替出现。①红肌肉型: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出血,全身肌肉呈鲜红色,鳃丝因严重出血而苍白,多见于5-10cm的小草鱼种;②红鳍红鳃盖型:主要症状为鳍基、鳃盖严重出血,头顶、口腔、眼眶等处有出血点,多见于10cm以上的大草鱼种;③肠炎型:主要症状为肠道严重充血,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,内脏点状出血,体表亦可见到出血点,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均可见到。   2、暴发性出血病(细菌性败血病)   2.1病原体   嗜水气单胞菌、温和气单胞菌、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。   2.2诊断要点   2.2.1发病对象病原对宿主的专一性不强,鲢、鳙、鲫、鳊、草鱼、鲤、鳜等常规养殖品种均会被感染并发生病变。   2.2.2发病条件此病流行季节长,从2月底至11月份,水温在9-36℃之间均有流行,其中尤以水温持续在28℃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℃以上为严重。如遇到连续阴雨天后突然放晴,气温急骤升高,水体环境恶化,更易暴发流行此病。   2.2.3症状患病早期,从外观观察,病鱼的口腔、腹部、鳃盖、眼眶、鳍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。剖开腹腔,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,肌肉呈现出血症状,眼眶周围充血,眼球突出,腹部膨大、红肿。剖开腹腔明显可见,由于内脏器官(肝、脾、肾等)受到损害,导致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,肝、脾、肾肿大,肠壁充血,充气且无食物。鳃灰白显示贫血,有时呈紫色且肿胀,严重时,鳃丝末端腐烂。3-4月,病鱼出现的体表发炎充血症状是:头部、嘴、鳃盖、眼眶等部位以及体表两侧,腹鳍下和尾柄处为甚,有的病鱼可见突眼、鳃贫血、内脏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炎,有时也可见到肠道内充气肿胀。5月后的病鱼症状是体表多以鳃盖下缘、鳍基和内脏充血发炎,有时口腔、肌肉也同时充血发炎。由于在这阶段病鱼临床症状出现较复杂,有时体症出现并不明显,鱼即死亡,同时每条病鱼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,因此,很难有一绝对的界限。   3、营养性出血病   3.1病因   3.1.1维生素的缺乏   经过试验证明,饲料中维生素添加量不够,或生产工艺问题,或饲料存放不当等原因造成饲料中维生素不足,会引起鱼类出血。当鱼体缺乏维生素C时,血管的通透性增大,血管末稍在应激状态下,出现无破损性的皮肤出血;维生素K缺乏,会延长血液的凝固时间。此外,鱼体缺乏维生素E、维生素B2等也可能会表现出血症状。   3.1.2喹乙醇、黄霉素的添加   喹乙醇作为抗菌促生长类药物,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,能起到类似激素的作用。如大量或长期使用,会产生很强的副作用,如抗应激能力差,鱼体易受伤出血,不耐拉网,运输死亡率高,抗病能力下降。而且,喹乙醇具有累积毒性,喂幼鱼时喂了含喹乙醇的饲料,其副作用到成鱼阶段才能显现出来。国家已经禁止在水产饲料中添加喹乙醇。虽然农业部允许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黄霉素,但也会出现抗应激能力下降的现象,尤其是和喹乙醇合用,其毒性会加强。   3.2防治措施   ①购买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优质饲料,一般正规大厂不会有维生素的缺乏和添加违禁药物,小厂因添加剂管理不善或生产工艺等原因,造成维生素缺乏;②投喂饲料要求营养全面、质量可靠,每隔15天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,连用4-5天。   4应激性出血病   4.1病因   夏季水温较高,水质较差时,因拉网操作鱼受惊而剧烈运动,内分泌加强,耗氧增多;而拉网后水质更加恶化,水中溶氧严重不足而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。主要是缺氧、细菌毒素等因素引起神经系统调节机能障碍,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,红细胞通过管壁漏出血管所致。团头鲂抵抗力较差,而活动力较强,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。   4.2防治措施   ①一般在拉网前加强水质调节,进行水体消毒,加量投喂维生素C等,可以很好预防;②在饲料配伍时每吨配合饲料添加鱼用抗应激类药物;③养殖过程中,注重水质的调节,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摘自浙江渔业信息网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水产医院论坛  粤ICP备17147180号

GMT+8, 2024-6-14 02:50 , Processed in 0.112402 second(s), 2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Licensed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